“孩子們回到村子里也不愿意帶孫子回來,在家待不了幾天就想走”“辛辛苦苦種的瓜果,收購商不來,俺們運不出去,賣不上價”,走在大段大段的泥土路上,光鮮亮麗的皮鞋也成了“泥膠鞋”,坑坑洼洼的羊腸小徑,任你大貨車還是小汽車,一個個還不如牛拉板車,要是再趕上暴雨時節,全村到處都是濕滑的“溜冰場”,車轍腳印的“藝術”更是滿村涂鴉。
“買了輛電瓶車,打算著每天接送孫女上學、放學,沒騎幾天放棄了,騎的距離還沒推得多。”沒有幾條像樣的水泥路,出門能否順利全看老天心情,沒有幾家的院子里、屋子里地上是沒有泥土的,甚至很多家里地上已經是一層厚厚的泥巴了,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看上去顯得更落寞。
這樣的場景不是在演電影,這是呂圩村在2014年被納入重點貧困村時的真實模樣。
位于安徽壽縣的呂圩村,在百度地圖上要放大到最大倍數才能看得清,3674人中746人是貧困人口,占到了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長條狀的村轄區,26個村民組七零八落的分布,條條小路成了呂圩村交通脈絡中的絕對主力。
基礎設施的嚴重滯后,曾給這個貧困小村再來了無盡的苦楚,卡住了村民脫貧致富的“脖子”。
五年來,通過脫貧攻堅戰役的深入推進,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村兩委研究政策,抓住機遇,遍走全村,深入村民組聽意見,聽呼聲,積極爭取資金傾斜,合理安排輕重緩急,緊盯施工質量,如今,水泥溝渠四平八穩,白皙的水泥路網全面鋪開,高檔的太陽能路燈在村主干道上扎根…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績。
截止2018年底,全村修建水泥路,總長已達18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民組水泥道路全覆蓋,上百盞路燈分布在村內主干道沿線,自來水實現戶戶通,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現在回村方便太多了,從合肥開車到家也就一個小時,到處都是水泥路,平整又寬敞,還裝上了路燈,真好”“再也不怕下雨過破橋了,這鋼筋混凝土的橋,走著就讓人放心”。群眾發自內心的呼聲,是最真實的反映,是對基層脫貧攻堅工作最大的褒獎。
一路一橋關乎人心。“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習總書記的話語印證著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產業發展。
圍繞著“修好路,走出去,引進來”發展思路,呂圩村著手自身資源,結合市場行情,大力發展“稻田養蝦”,在專業的合作社的帶動和扶持下,村民充滿積極性,蝦塘遍地開花,一網網的龍蝦出一出水,就裝車運往合肥周谷堆等水產批發市場,一個個修建在水泥路邊的蔬菜大棚平地而起,對外招標引租。
物質水平提高的同時,為了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村部附近,村里新建了文化廣場,投入資金近50萬元,購置了休閑娛樂和鍛煉的器械,村民們休閑時間在廣場里打球、鍛煉、下棋,好一幅其樂融融的畫面。
“感動中國”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原第一書記沈浩,帶領群眾致富,第一步就是修路;曾在央視新聞聯播報道過的河北青龍縣出頭石村脫貧的第一步,就是在河上架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檔次,讓農村跟得上發展、留得住鄉愁、遇得見未來。(夏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