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迎來“高光期”。乘聯會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量從17萬輛增加到112萬輛,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更是創歷史新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新能源汽車出口72.7萬輛,同比增加1.1倍。
新能源汽車步入智能化深水區
從以歐洲為主導的燃油車局面中突圍,我國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實現純電技術的反超,新能源汽車處于全球領跑地位。但同時也要看到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電動化轉型的高潮期,并即將進入智能化深水區。相較于電動化,智能化將面臨更大的投入、更快的迭代和超乎預期的淘汰速度。而且智能化的影響遠不止汽車產業本身,其帶動性、集成性具有國家意義。站在大變革下的十字路口,智能汽車是我國由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重要機遇。
9月28日,在第六屆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GIV2023)上,百余位政府部門,以及汽車、信息、交通、能源、城市、投融資等領域的行業機構、高校院所和領先企業的代表,針對汽車智能化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一場場思想碰撞,探討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我國智能汽車高質量發展路徑。
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破題智能汽車未來
智能汽車產業大會是一個匯集全球智能汽車行業精英的平臺。本次會議議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3場高規格論壇,分別是“智能汽車創新技術的產業實踐與展望”為主題的新技術論壇、“共建立體開放生態,構筑產業發展合力”為主題的產業鏈論壇、“智能汽車產業化發展新階段”為主題的高層論壇。
在首場論壇——智能汽車創新技術的產業實踐與展望中,與會者深入探討智能汽車創新技術的最新發展,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引領產業的發展趨勢。后摩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吳強、騰訊智慧出行智能座艙產品總經理孫玨等知名企業高層領導發表了主題演講。
“智能網聯汽車更依賴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構建產業合作生態非常關鍵。”在第二場論壇“共建立體開放生態”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部部長王曉明建議,國家層面應加強合作平臺建設,完善法律法規與標準;企業應該積極探索智能汽車商業模式,打造產業生態;投資機構應該注重科技創新與模式創新,避免無效投資,建立合理的商業模式比政府補貼更重要。
第三場高層論壇,探討智能汽車產業化發展新階段。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云峰發表歡迎致辭。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講席教授兼院長張亞勤在談及生成式AI大模型未來發展方向時表示,目前全球約有200個大模型,估計其中190多個都會被淘汰。對于大模型的市場洗牌,不能靠政府去指定,要靠市場競爭來決定。
厚植合肥“汽勢”熱土 精一門取得關鍵技術突破
目前,我國已經構建了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及充電設施、制造裝備、回收利用等在內的、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合肥是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首批雙試點城市,并先后獲批新能源汽車換電試點城市、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
厚植合肥“汽勢”熱土,新能源車主對個性化、智能化的汽車功能膜需求不斷增加。精一門科技深度布局汽車后市場中的汽車功能膜領域,重金建設科研團隊,致力于汽車膜技術上取得關鍵突破。精一門科技掌握的《防藍光又防紫外線且防霧的隔熱保護膜》專利,通過細化光子類別和波段選擇性屏蔽技術,達到防藍光、防紫外線的效果,而且該專利解決了市場上窗膜普遍存在的藍霧問題。目前精一門科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00件以上,真正實現了專利技術的自主研發和行業領先。
舶來品到國產替代 吉膜——中國民族汽車膜的領導者
在過去的幾十年,汽車功能膜是一種舶來品,主要是通過進口的方式引入中國市場。國外品牌在這一領域具有較早的技術積累和市場經驗,在中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這導致了汽車功能膜市場的壟斷現象,國內企業難以進入市場競爭。
隨著國內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和技術進步,以及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導,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精一門科技在2023年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認證,發布自主吉膜品牌,成為中國民族汽車膜的領導者。在汽車膜領域實現國產替代。
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GIV2023)在合肥的成功召開,為合肥智能汽車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智能汽車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創新技術應用到汽車及汽車后市場領域,吉膜實現國產替代,不僅是中國汽車產業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民族品牌崛起的典范。未來,精一門科技將繼續致力于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共謀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