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墓很破敗
張英和張廷玉系清朝署名的父子宰相,他們死后都選擇歸葬故土——安徽省桐城市雙溪境內。目前,張廷玉墓已被確為“國保”,而張英墓卻荒涼的存于山林之間無人知曉。3月11日,記者在探訪父子宰相墓時發現,張英的墓地旁石像、石材散落一地,似在向人們訴說著自身的無奈。受“春晚”的影響,父子宰相墓、六尺巷再度走紅,修復張英墓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文保”部門又該如何應對呢?
張英墓園荒涼破敗
眾所周知,“六尺巷“主角是張英,他的歸隱和歿葬之地,在桐城市龍眠街道辦事處雙溪村“金雞地”。據史料記載,張英的墳地原面積2000平方米,墓前設九級石階,上為拜臺,臺下置石制供桌、燭臺、香爐等整套祭具。臺下立石雕翁仲兩對,石獅、石獸、石羊、石龜各一對,對稱排列,布局規整,特別是鐫刻“恩榮”大字的一座石牌坊,更是表明了張英生前的顯貴。
令人痛心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冢兩次被炸,墓地裝飾物遭毀,斷碑碎石流散。另外,張英墓址離公路較近,一些石雕曾被盜賊惦記,2004年初,其墓地上許多石雕被盜,包括干隆時期的“盤龍石鼓”一對,康熙四十八年、干隆元年御賜碑額二方以及牌坊構件數件。數月后,總重量約三噸的文物被追回。
3月11日,記者在探訪時發現,張英享堂正后方的一片樹林中,除了一塊“張英墓址”碑外,石塊壘成的墓壙形狀已不太明顯,被拆壞的石像、石材隨地散落,現場體現出毫無保護措施的跡象。
張廷玉墓已成“國保”
張廷玉系張英次子,曾在康、雍、干三朝為官,死后謚號“文和”,配享太廟。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而張廷玉配享太廟,就是按照雍正皇帝的遺詔,在他死后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廟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
據了解,漢大臣以功臣配享太廟的,惟張廷玉一人,這是清朝歷代皇帝對漢大臣給予的唯一一次最高禮遇和殊榮。
與父親張英一樣,張廷玉告老還鄉后死于故里,也葬在雙溪境內,墓址離張英墓址不遠。據了解,張廷玉墓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遭到毀壞。但3月11日,記者在張廷玉墓、張氏享堂等建筑群組成的“文和園”發現,張氏享堂前的兩側照壁上嵌書“調梅良弼”、“贊猷碩輔”等雍正帝對張廷玉為相稱職的褒獎之詞。在“文和園”內,記者發現許多精美的石像,這些石雕是文物部門從山里人家一個個收回來的,有些則是根據原狀進行修復的。
如今,張廷玉墓早已修復完好,并于2013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其父張英的墓園慘狀形成了鮮明對比。
張英墓園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現如今,人們說到桐城,都會談及“桐城派”和“六尺巷”。“六尺巷”長不過百余米、寬兩米許,因為它曾彰顯了禮讓精神,使眾多游客來到桐城都會到此走走。
陪同記者采訪的一位桐城市文物專家介紹說:“張英做為六尺巷的主角,其墓園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對于文物保護來說,將是極大的遺憾!”
1951年出生的張澤國,系張氏后人。1996年開始擔任桐城市博物館館長,現已退休,他對保護桐城歷史文化遺產做出了諸多努力。3月16日,張澤國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張英享堂修復后,對張英墓園修復也曾努力過,但仍因相關費用難以解決,因此還沒有進一步發展跡象。
據了解,隨著修復老宰相張英墓的呼聲漸高,桐城市文物管理部門正在最大力度搜尋墓地石雕殘件予以保護。 (胡玉堂)
張英墓,位于龍眠街道辦事處雙溪村“金雞地”。墓地背枕金雞山,面對“賜金園”,兩側小沖相峙,環境幽麗。原墓前設祭臺和拜臺,置石制供桌、燭臺、香爐等整套祭具,立石雕翁仲、獅、羊、馬等,對稱排列,布局規整。墓前有四柱石牌坊一座。康熙四十八年、干隆元年御賜碑二方,均為龜座,分立碑坊后。邑人姚鼐有詩云:“千嶂龍眠碧玉圍,雙溪蟠繞玉龍飛。圓堤松響交山閣,山崦花光照澗扉。青草已埋黃閣局,絳霄還振素流衣。衰贏幸與年年會,昏黑猶嫌早命歸。”
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圃翁,桐城人。康熙丁未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先后任《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著有《篤素堂文集》、《周易衷論》等書。卒謚文端,雍正即位贈太傅,后與其妻歸葬于此。“文革”期間,墓冢被炸,墓地裝飾物被毀。張英墓為桐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