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父母和親戚朋友都對他印象超好。文章說,一段被祝福的愛情,是每個人都求之不得的,但父母對你未來另一半的期待,往往隱藏著他們自身某些情結的投射,例如一位母親對女兒說“你要嫁個有本事的男人,不要學我,和一個窩囊廢過了一輩子“,女兒在擇偶時就會不自覺地以母親的眼光去做出選擇,力圖尋找到一位“讓母親滿意的女婿“,而不是一位“讓自己滿意的丈夫“。
這位女兒也許會找個事業成功、野心勃勃的丈夫,母親對此非常欣慰。不過,當蜜月期過去,開始相互磨合時,她可能會發現丈夫難以溝通,缺乏基本的溫情,還很大男子主義,而她真正喜歡的卻是溫和謙遜的男人。
▲成功男士成為大家仰慕的對象。
文章指出,社會對你未來另一半的期待,也包含著諸多限制性的刻板印象。閨蜜之間一聊起愛情,肯定少不了類似的悄悄話,像是“如果他真心對你好,即使口袋只剩下10塊錢,也會把9塊錢花到你身上“、“他不接電話,不秒回訊息,就是不夠在乎你“。
文章認為,當你嚴格按照這些觀念來塑造自己的感情生活,會發現理想的愛人只能是外貌、能力平庸,性格溫和,比較肯付出忍讓,也愿意滿足你“秒回訊息“要求的那一類人。
如果這恰好是讓你怦然心動的類型,當然皆大歡喜,但如果你只是不假思索地接收了這個極其“正確“的愛人形象,并且偏執地只愿意接納這類人,那麼親密關系中就埋下了危機。
陷阱二,要找個和前任完全不同的人。文章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矯枉過正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期待透過徹底的改變,而避免遭受相同的創傷,但在極力避免與某種特定類型的人建立關系的同時,其實也限制了自己。
另外,如果焦點放在“不要再愛上這類人“,也就意味著你把注意力再次放在了外部,而這個過程中耗費掉的精力,本來可以用來好好研究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怎樣的愛人和親密關系。
▲受過傷的人,對下一段感情可能會自我保護。
文章指出,還有一種人是“一定要找個和他相似的人,來彌補當初的遺憾“。而創傷型的模式也可能一再重演,讓不少人懷疑自己“被拋棄“、“被劈腿“,是不是命中注定的劫難。
文章認為,深陷強迫性重復的狀態中,以相似的心態對待不同的感情,并且要求對方扮演那個讓你無法釋懷的人,追求強烈的代入感,又怎麼可能不一次次地遇到相似的情境呢?
陷阱三,他雖然不善于表達,卻會用實際行動愛我。文章說,這一類型的人,在含蓄的東方文化中比比皆是,但長期相處下來,就可能會懷疑“你究竟是不善表達,還是對我根本沒有足夠的興趣“,如果去質問,他也會很生氣,認為自己做了那麼多,你還說他不夠好。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文章指出,當對方只會以為你做事或送禮物的方式表達愛,那他滿足更多的是你安全層次的需求,而愛、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都沒有被照顧到。
文章認為,健康長久的關系,不能沒有物質基礎和實際行動,但絕不能止步于此。在某些時候,“做事“甚至會成為逃避“說話“的藉口,這在親密關系中的危害不亞于冷暴力。“精神層面的相知,順暢的溝通,比所謂“默默守護”的行動更重要。“
▼想要好好維持一段感情,就要學會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