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穩則國家安。當前,我市的糧食儲備如何?加工能力怎樣?合肥的糧食安全怎么保障?目前我市糧食庫存充裕,加工正常,流通順暢,價格平穩。“全市目前國有企業糧食庫存在200萬噸以上,可滿足全市約兩年的口糧消費,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市發改委糧食儲備處負責人表示。
加工能力強
45家糧食加工企業復工,日產能超9000噸
中糧米業(巢湖)有限公司是我市加工能力最大的國有糧食加工企業。幾個40米高的大型立筒倉矗立在平地,企業的立筒倉加上平房倉,可容納12.5萬噸糧食。
距離立筒倉不遠,打包車間內正在進行加工米收尾階段的作業,一個個堆垛機器人揮動自動化機器手臂,有序地將包裝好的大米堆放整齊,再由叉車運往成品庫等待發運。中糧米業(巢湖)有限公司儲運部經理劉萬來介紹,企業共有7條全自動加工生產線,采用24小時作業生產,日處理能力可達700噸。
在中糧米業(巢湖)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駿看來,市民沒有必要跟風采購囤米。公司庫存的原糧達6萬噸,其中承接合肥市成品儲備米庫存4500噸,自有成品米庫存3000噸,此外每天還從外地調運原糧2000~3000噸,保證企業的加工量。數據顯示,1月31日中糧米業(巢湖)有限公司復工至今,共生產保供大米3.5萬噸,累計發運3.3萬噸,安徽地區銷售占比50%,合肥地區的糧食供應非常充足。“中糧作為國企,必須做到‘三保證’:保證大米市場供應數量、保證供應產品質量、保證福臨門品牌產品價格穩定,請廣大市民放心。”王駿說。“我市糧食加工能力非常完備,2019年,我市糧食產業工業總產值440億元,居全省第一位。”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有45家糧食加工企業復工生產,其中大米加工企業41家,日產能6500噸;面粉加工企業2家,日產能470噸;食用油加工企業2家,日產能2200噸。全市目前共有商品糧庫存(含商超、加工企業)17000噸,商品油庫存(含商超、加工企業)27000噸。
糧食儲備足
僅地方儲備糧就可滿足全市3個月以上市場供應
每天上班,巢湖糧油儲運公司倉庫保管員任玉都先在電腦上通過糧情檢查系統查看倉庫中的糧食,隨后登上倉庫,順著通道仔細檢測稻谷是否有霉變或蟲害情況,做到每天必查。
“檢查必須非常仔細,尤其是在雨天或高溫天,發現有霉變或者蟲害等情況,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從而保障糧食品質。”任玉說。
對于保證市民的口糧,巢湖糧油儲運公司經理周民澤非常有信心:我們的設計總倉容可達10萬噸,目前存放的都是稻谷和小麥,庫存量達到8萬噸,為市民的“米袋子”提供更多一重保障。
巢湖糧油儲運公司只是我市糧食儲備庫中的一個。自2003年起,我市在落實省級糧食儲備的基礎上,建立市、縣兩級糧食儲備(含原糧和米面油等成品糧),并根據經濟、社會和人口變化,適時調整儲備規模。近年來,我市糧食儲備體系不斷完善,糧食安全基礎扎實。
張弦表示,目前,我市地方儲備糧(省市縣三級)規模超過30萬噸、儲備油9800噸,可滿足全市市民3個月以上市場供應;不斷增加成品糧油儲備規模,米、面、油儲備已達34000噸,可滿足主城區居民20天左右的市場供應。“我市還不斷加強儲備糧日常糧情檢查,嚴守‘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底線,確保關鍵時刻能調得出、用得上。”
科技含量高
智能化為我市糧食儲備筑好“防護墻”
原則上,稻谷的存儲周期一般為3年,小麥存儲周期最長可達5年。近年來,國家層面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先后實施“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工程”和“優質糧食工程”,全市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持續推進,糧食存儲條件有了大幅提升。
信息化技術也在糧食儲備管理方面全面推廣應用,讓存儲手段的高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為儲糧安全提供了信息技術保障。所以,即便是存放了3年的稻谷,在感觀和質量方面與農場里的新鮮稻谷并無多大差別。
“智能化糧庫”是我市糧食儲備的亮點之一。進入巢湖糧油儲運公司的監控室, “智慧皖糧”統一化服務平臺映入眼簾,出入庫、倉儲管理、通風控制等功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它不僅可以實時監控廠區外圍的安全情況,還可以對倉內糧情進行智能化監測。
“這一系統在我們的日常管理中發揮著很大作用。”周民澤說,比如它可以及時地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分析、預警倉內糧食溫度和濕度的細微變化,成為了解糧食的“聽診器”,發現問題可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從而有效保障糧食品質。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幅提升了倉儲管理效能,節約了管理成本,也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全市糧食系統按照省里統一部署,已完成1個市級平臺,5個縣級終端、2個示范庫、8個儲備庫、80個收納庫、50個大型龍頭加工企業、5個‘堡壘型’糧食應急企業等150個‘智慧皖糧’信息化建設任務。”市發改委糧食倉儲與科技處負責人孫健表示,這一信息化系統的應用,能夠實時化、全天候對儲備糧安全狀況進行監控。安裝了溫控設備的儲備庫,還能實現自動調節糧倉溫度,保持倉內溫度符合儲存要求。
(來源:合肥日報)